10月9日晚🏇🏽,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李艷麗老師受邀做客滬江學院“中外文化十講”,以“近代中日瓷器藝術交流中的沖突與融合”為題🤽♀️,向師生分享了瓷器這一中華藝術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傳承與創新🧑🏿🍼,以及鐫刻在瓷器藝術中的文明流轉的動態過程。講座在第一教學樓450教室舉行,吸引了全校150余名師生參加,現場座無虛席。
李艷麗闡釋了中日文明交流互鑒的藝術史觀,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人文淵源深厚。作為“漢字文化圈”中心的中國,曾經長期是東亞諸國的文明的發源地,但在近代以後中日文明交流也呈現逆向的趨勢🙄。李艷麗以大量稀見的文物圖片和文字史料向同學們生動呈現了瓷器藝術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雙向流轉,包括中華文明如在日本早期瓷器藝術發展中產生影響👩🏻✈️,以及近代日本的有田燒瓷器如何影響海派瓷器藝術的發展🪮👩❤️👩。講座以豐富的鮮活史料銘刻中日瓷器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時刻,循循善誘,引人入勝。
講座現場
會場互動踴躍,各專業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中日瓷器工藝、材料和美學方面的諸多問題,李老師一一作答,她總結道👩🏿🔧, 21世紀的今天,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明的中心與邊緣也迎來了轉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文明有差異,而無高低優劣之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首要前提⚡️。
互動環節
供稿:滬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