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上海高校的學子們依然忙碌。求真力行🌹、文化潤心、助學育人、紮根基層……他們以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在炎炎夏日奔赴大江南北💍,從繁華都市到鄉村田野,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他們用專業知識和創新實踐服務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智慧,度過了充實且意義不凡的暑假☝🏿👢,一起來看。
家國情懷 青春表達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問策鄉野📬,觀變田園”實踐團通過深入蘇州、泰州🧘🏻、湖州和蕪湖等地,對話當地鄉村創業青年,結合專業知識,以視頻微短劇傳播創新創業故事,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基層探索創新🎫,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實踐團成員通過創作微短劇,了解了“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製,學習了創新創業故事中蘊含的實幹精神。
團隊成員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村拍攝創業故事的微短劇,重現企業獲得“第一桶金”的歷史場景
意昂2平台師生參與2024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第三期)🧜🏼♀️,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1支高校實踐團,共同開啟沉浸式“大思政課”。活動中,學校“滬江星火”青年記者團的成員們以鏡頭為眼🧑🏻🍳、筆桿為骨、畫筆為翼,在全媒體視角下🤠,全方位探索青少年紅色研學新路徑。團隊通過視頻采訪、創意視頻、PPT模板設計、新聞采編、攝影集等多模態的方式,傳播調研成果,與井岡山絡繹不絕的遊客開啟了一場關於青少年紅色研學的對話🫒👳🏽♂️,以融媒體宣傳方式為革命老區煥發新顏貢獻青年力量。
實踐團在井岡山進行視頻采訪
上海海事大學暑假期間開展“千企百港調查”社會實踐。“心引力·航跡”實踐隊深耕“海絲”文化2️⃣,赴泉州開展航運文化調研,走訪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標和航運企業,發布視頻6期,其中《航運青年說》系列視頻廣受好評🎋,播放量超5000次🐇。“雪龍”實踐隊則深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登上“雪龍”號科考船,進行日均5小時的誌願講解,以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青少年對極地的興趣。
實踐團拍攝的《航運青年說》系列視頻獲廣泛傳播
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與藝術學院實踐團隊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烏魯木齊市開展社會實踐與藝術采風。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多媒體展演優勢,以音畫融合🐳、數字交互等創新形式助力當地進行風貌展示、文化推廣,探索既具當地傳統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特性的文創設計新思路🔵,探尋未來可以落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化表達🕵️♂️。團隊成員通過深入學、細心觀、用心悟、貼心行🧑🏼🏭,感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石油精神,用音畫謳歌新時代、用文藝凝聚民心🔳。
實踐團在新疆克拉瑪依開展社會實踐和藝術采風
上海大學“長征新途”實踐團隊來到延安,先後前往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等10處舊址參觀學習,沿著革命前輩的紅色印記追尋初心。期間,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深度采訪紅軍後代和長征親歷者後人,拍攝《雪地講話領新征》《長征終章——“切尾巴”戰役》等兩部紅色短視頻👨🏻🦰🐂,發起微博話題打卡#SHU與你的長征路⏱,以青年化視角講述長征故事😖🐧,讓長征精神更有觸感。同時,團隊通過調研,深度了解智能媒體時代下長征精神的傳播現狀🖖🏽,並與當地相關單位積極探討長征精神的傳播與傳承🤳🏻,以實際行動接續新時代奮進力量。
團隊成員采訪紅軍後人
上海電機學院三線精神尋訪團成員前往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地🙏🏿,采訪三線建設者🌿,聽他們把三線的故事娓娓道來,從“研”中體會人情,從“學”中自出見解,在“行”中開蒙、啟發🦴、拓展、鍛煉。由於三線地區都在靠山、偏遠、分散的地區,為了更廣泛地宣傳三線建設精神,尋訪團成員還使用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的形式🚐,將學習三線建設博物館的感受通過互聯網來引起共鳴🚷。
尋訪團成員在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采訪三線建設者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師生組成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崇明新村鄉,記錄與拍攝當地特色產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實踐團隊調研采訪了稻米文化中心的周邊環境🧝🏼、稻田藝術畫沉浸體驗、本地優質蔬菜瓜果銷售模式、特色蛋雞養殖基地等🫲🏻,並深入稻米文化中心🥢,采訪新村鄉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通過實地調研與拍攝🐔🚸,團隊為探索鄉村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團隊成員采訪當地依托稻米產業打造特色文化小鎮的經驗
上海公安學院團委組織學警深入湖南開展實地調研🎰,沉浸式探索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生動實踐。在湘潭,學警們參觀了湘潭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毛澤東同誌故居和紀念館🏪,通過觀看微視頻和參與互動,毛澤東同誌在各個時期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生動呈現在大家眼前,學警們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貫通,與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深入交流👩🦽,了解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與新發展👮🏼♀️。
學警在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紀念館參觀學習
上海杉達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社會實踐團成員們以“絲路上色·丹青之旅——重塑絲路地貌中的色彩輝煌”為主題,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用專業的色彩分析工具記錄下每一抹獨特而迷人的色彩🐉,同時深入挖掘這些色彩背後的故事與文化。通過拍攝紀錄片👈🏼📈,不僅留下了大美絲綢之路的影像記錄,更讓團隊成員切身感受了絲綢之路深遠的文化意義,為後續的文創產品設計奠定了基礎🤾🏻♀️。
團隊成員在莫高窟陳列中心采風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行走的課堂”——“重走長征路共築中國夢”活動今年來到甘肅😇,實踐團師生沿著紅軍長征線路,將長征中耳熟能詳的地名與知識講解及趣味活動相結合🐧,積極探索黨史學習教育、黨紀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式🥾。
實踐團在甘肅省會寧縣紅軍會師舊址前的合影
走近經典 傳承文化
華東師範大學師生攜手麗江師範學院,開展了以東巴文——“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聯合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依托語言文字基礎理論與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研發並在今年暑期發布了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同時😕,圍繞前期開發的《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和《東巴文傳承教育課程》,實踐團隊在小學開展實地授課和調研🌠🏌️。
團隊研發的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頁面展示
上海外國語大學“雲上非遺”團隊前往貴州省19處非遺保護🐽、傳承👽、傳習基地與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基地👩👦🧟♂️,調研水族文字、剪紙🔢、馬尾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水族活態遺產現代化融合發展之路🎵。團隊圍繞黔南水族文化製作多語種宣傳片,助力優秀民族文化傳播;與三都水族非遺文化體驗中心合作翻譯中英雙語非遺名錄圖典👳🏻,實現當地非遺專有名詞表達精準化;結合馬尾繡、打籽繡🧝🏽♀️、疊繡繡法以及松江布工藝,創作三幅繡品,參與在珠峰大本營舉辦的上海援藏30周年相關非遺成果展,將非遺技藝帶上世界之巔👨🏼🦳。
團隊成員采訪馬尾繡省級傳人韋應麗
上海戲劇學院學工部🙇🏻♂️、團委組織學生開展“行走祖國大地 勇擔青春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其中“滬上非遺”團隊走訪上海各區,調研上海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實際行動增強青年學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文化自信👨🏽🚒;“時代築新夢·藝啟振鄉村”團隊前往山東樂陵🚷,通過了解當地哈哈腔🪅、樂陵古琴等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更加堅定了實踐團成員們發揮所學知識🥕,為弘揚非遺文化貢獻力量的信心。
實踐團學習國家級非遺“奉賢滾燈”的經典動作
來源:上海教育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tjJIZSj6uJwIzB7jiDpR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