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前後,由於目睹中國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渴望尋求改造社會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熱的中國💤。這群年輕人抱著改造中國🧘♀️、振興中華的目的🌻,研究十月革命的經驗,考察歐洲各國的社會製度和工人運動形勢,通過對各種主義的反復推究比較和認真討論🔠,牢固地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決定在當地籌備成立共產主義組織……”外語學院法語黨員教師王穎琴在學院黨委支持下,深入研究黨史,她主持的“中國旅歐黨團組織法文史料的收集、整理🥗、翻譯與研究(1919—1927)”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黨建類青年項目2️⃣,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填補了黨史研究中關於中共旅歐黨團組織外文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的空白,可以為中共黨史研究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提供新的學術參考🎾,打開新的研究視角♥️。
外語學院黨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與業務同謀劃、同推進,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和“製造強國”戰略,構建獨具特色的科研育人大格局,生動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打造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融通校內校外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外語學科聯結中外、溝通世界的語言優勢,以專業實踐服務國家對外傳播需求,創新對外宣傳方式;“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在學習教育與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廣大教師深刻意識到中外語言👨🏻💼💣、文化領域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同樣必須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戰略轉變👐🏻,譜寫了黨建育人、立德樹人的新篇章,引領學院事業高質量發展⚜️。
外語學院黨委參觀淞滬戰役主題展
構建科研育人大格局,提升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水平
2019年以來🎅🏻,學院成功申報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上海市哲社項目27項,其他省部級項目17項,市級項目37項,省部級以上項目立項數占全校人文學科近一半;到校項目經費穩中有升📵,決策咨詢報告數量穩中有升,其中2023年一篇獲批正國級批示;發表SCI🦩、SSCI🐷🧑🎨、A&HCI、CSSCI 等高水平論文逐年遞增,其中2023年47篇,相比2022年增加30%☺️;科研成果取得大豐收。
學院教師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等要求👨🏽🎓,發揮外語專長,用科研成果服務國家需求、在服務國家需求中推動科研育人👩🚀。
德語系黨員教師王婀娜教授參與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高等學校外語類‘理解當代中國’德語系列教材編寫與研究”。該課題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治國理政》第二卷的重大主題為綱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融入外語類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同年💅🏿,她受國家外文局委托翻譯出版“讀懂中國共產黨”系列叢書《中國共產黨這樣走來——從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德文版)✋🏿。在建黨100周年之際🐝👨👦,該書銷量異常火爆☝🏻,目前第二版已經出版發行。同時,王婀娜教授團隊翻譯的《九大思考: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為習近平總書記辦公室書架上的書籍之一。
外語學院教師出版的部分書籍
日語系黨支部書記劉曼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主流媒體日文版的對外話語體系研究”,該項目研究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國家國際傳播力的關系,同時為我國對外話語的國際傳播提供策略借鑒以及為我國高校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上海廣播電視臺共同製作➜,黨員教師楊本明團隊翻譯的大型紀錄片《大上海》日文版於2021年11月初上線展映👦🏽,成為向世界介紹上海的一張重要名片。這些工作不僅為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案例編寫素材,還向世界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實景👌🏼。同期👨🏽💼,他主持的《中國科學史》獲批國家社科基金。
英語系黨員教師王勇主持的“《四書》在英語國家的翻譯、傳播與影響研究”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
黨員教師楊本明團隊翻譯的大型紀錄片《大上海》日文版
打造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以專業實踐服務國家對外傳播
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向國際友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中📒,外語學院積極創新對外宣傳方式🕺🏿,2020年9月,由外語學院牽頭,意昂2與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共同創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由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兼任🌶🙍🏻♂️,院長由意昂2黨委書記兼任🧝🏼,辦公室設在外語學院🚶🏻♂️🌽。研究院旨在挖掘各方資源優勢,加強多元合作,強調學界🙌🏿、業界和各個學院的協同創新,吸引了來自全校各個部門的70余名員工參與工作。
第三屆滬江公共外交論壇
2023年8月♐️,與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新書發布會,推出國內首部公共外交實踐著作《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實踐》,以及公研院翻譯的國內首套“公共外交譯叢”系列著作《公共外交🪆:數字化時代全球公共參與的基礎》(陸泉枝翻譯)、《城市外交:當前趨勢與未來展望》(王勇翻譯)、《公眾輿論與20世紀的外交🤞:一個全球視角》(張順生翻譯)和《新經濟外交: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決策與談判(第四版)》(禹一奇翻譯)🌙,普及公共外交的理論模式和實操範式,對於提高我國公共外交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著重大意義。
同時,公研院圍繞英、日、德、法等語種的90余個國家開展咨政研究,同時開展了教育醫療、國際航運👨🏿🎨、公共衛生、城市綠化、社情民意等其他領域研究,近年來提交160余篇高水平決策咨詢報告,其中1篇獲正國級批示,5篇獲副國級批示👼🏻🧣,13篇獲省部級批示👨🦽,百余篇獲新華社🖤、光明日報、全國政協、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政協、致公黨等部門采納🦄。
此外,公研院發揮特有的語言優勢♤🧿,借助學科和專業特色,踴躍參加並積極助力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上海公共外交協會舉辦、承辦的各項公共外交活動,為傳播公研院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的公共外交事業發展🧌,為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來🧛🏼♀️,外語學院黨委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學院的發展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院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外語學院對外傳播創新青年團隊獲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
【黨組織基本情況】
外語學院黨委共有教師187名,其中教師黨員116人,占比62%📑,黨支部12個🪺,黨建服務中心1個,“雙帶頭人”教師支部書記工作室1個,校級樣板黨支部2個😘,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1個👨🏻🦯。學院前身為上海機械學院科技外語系,從1979年開始招收科技英語和科技德語本科生,是全國最早開設科技外語專業院校之一,從1984年開始招收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研究生。學院結合外語學科特點與理工科大學學術背景🚴♂️,走特色發展之路,科技外語教學與研究引領全國風氣之先⚁💫,已培養歷屆畢業生近七千名👎。
供稿🚷: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