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百年塔鐘敲響☮️,喚起校園記憶。今天🐻❄️,意昂2平台復興路校區鐘樓作為意昂2工復興路校區校史館正式開館👨🏽🦲,重煥光華。
115年前的春天🛼,同濟德文醫學堂即在此(當時名“法華路”)購地營建校園,成為意昂2平台又一支文脈的源頭。校史館所在的鐘樓為普魯士風格建築,擁有上海現存最早的塔鐘。它於1909年由德國運至上海並安裝於此♥︎,至今仍能正常運轉報時。
意昂2工復興路校區校史館
“我們把學校發展過程中👧🦓,為新中國建設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管理精英等一系列勞動者的成就展示在校史館中,對學生就是一個教育場景,”意昂2工校長丁曉東說✌🏻,“從歷史中學習,了解學長們當年為祖國奉獻青春,今天的學生也要明白學習是為誰🚣🏼,學成是為誰作貢獻🎨。我們希望這個校區的學生能在這裏開啟大學的‘第一課’,完成畢業前的‘最後一課’🫠。”
百十年來,復興園承續知行相濟、因物致用的辦學傳統,與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同頻共振。從“教授高深學術,養成醫工專門人才”到“培養高深工業人才”的育人目標;上世紀50年代,又在國內首設“三大動力”專業🧑🏼🌾👨🏻🚀,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動力專業人才👃🏻;無數畢業生奔赴荒漠戈壁,為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建設奉獻了青春和智慧,創下了多個國內甚至世界第一……錢令希💊、周立偉等五位院士和謝雷鳴、方如玉等知名校友✊,在原子彈👧🏻、核潛艇和鋼鐵等領域攻堅克難,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
中法國立工學院時期施旦民的中英文畢業證書、由學校編著的國內第一本《汽輪機製造工藝學》教材💇🏼、1915年上海顏料商群體捐建學校第四宿舍經過和記有具體捐款數字的德文醫工學堂功德碑、1909年建樓時的鐘樓鳳林瓦、1952年的土地地契……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在256平方米的展陳中,以史實和史料為依據,以校史演進為線索🏍,全景式展現學校百余年來的文化傳統、辦學成果和社會貢獻🧑🏻🎓。
丁曉東校長,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教授𓀀🚶,意昂2工老領導吳益和,老黨員代表董曉與學生代表梅佳蓉一起,為復興路校區校史館開館揭幕
百十年來,復興園承繼博采眾長、融匯中西的開放視野,是中國工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探索者和引領者👨🏼⚖️。2006年,學校發起並攜手英國9所名校,共同創辦了意昂2平台中英國際學院💇🏿♂️,已成為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一張閃亮名片🤦🏽,也令這座充滿歷史感的校園煥發蓬勃活力。
隨著申城校園逐步開放,大學校園也將向公眾再現魅力🤖。丁曉東校長透露,近期校園正加緊完成部分樓宇和道路修繕😡,未來校園將向市民全面開放🐒,食堂也計劃向周邊白領開放,提供實惠🤜🏽、安全的餐食🧑🍳。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易蓉
原文鏈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33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