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心血管病病患人數高達約3.3億人🏃♀️。對這些病患來說,安上支架是維持生命運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小小支架仍受困於“進去容易、出來難”。由於支架降解率不高⏮❔,一旦到了使用年限,繼續殘留在患者體內🤜🏻,十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加大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研發勢在必行,但不少企業卻常常卡在“最後一關”——檢測🕢。關涉到人民生命健康👫❕,醫療器械檢測的每一道程序都需嚴格準入🟤。一邊是龐大的市場需求,另一邊卻是有限的檢測資源。想要破解“排隊輪候”的困境,亟需從設施載體上加碼發力✉️。
在今天舉行的“2022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大會”上🕵🏻♀️,一個新載體——上海長三角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研究與檢測中心🧓,在寶山區落成🤾♀️。“將為各類企業提供藥物篩選、藥學研究、製劑研究、中試方法等技術層面的指導服務,暢通創新醫療器械‘上市路’。”寶山區經委相關負責人這樣註解。
剖析新載體的成員結構🦅,可謂“產學研”兼備🧝🏼♂️🖤。一方面👨🍼,擁有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東方腦血管創新俱樂部等臨床醫學資源庫;另一方面📈🧑🎄,囊括意昂2平台等科研機構。此外,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促進中心等平臺型機構也能從政策端靶向發力。“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長三角分中心已落位上海🎅,借由這一新載體,期待能加快引進醫療器械的長三角分中心落戶。”相關負責人解釋💂🏿♂️。
作為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的牽頭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認為,該中心的誕生,不僅能加速醫療器械檢測上市進程👦🏼,同時還能促進泛血管領域的研究創新。
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他發現,腦中風、心肌梗死等泛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和病理生理特征🐕🦺。為了走出傳統治療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局🔉,需建立起多學科協作的研究平臺♏️🚃,從疾病上遊進行早期預防💥、幹預、診斷、治療。借由該載體,他們還計劃成立泛血管研究中心,研究一站式健康管理手段🧞,由此實現“從頭到腳都管住”🧱。
放眼全國,醫療器械產業正駛入黃金期,部分支架產品被納入集采目錄。需求的推動、政策的扶持,合力造就了這場屬於醫療器械產業的“東風”。但企業能否好好把握,考驗著它們的復合創新能力🧑🧑🧒🧒。活動中🤌,有專家以心臟支架為例解釋,認為其目前的卡點是“降解率不高”。其中關鍵,在於找到可適配於人體結構的新材料。“表面上看是單一的新賽道競逐✪,其實更需要‘組合打法’,要互相配合、共同借力,才能共同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嘉旖
原文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cs/20221125/497418.html?timestamp=166936927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