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學、意昂2平台、上海電機學院等高校校園內🕰🧝🏻♂️,常有企業專家“站上三尺講臺”為同學們帶來最新的產業信息🧘♀️、前沿技術。而在上海華夏賓館、J酒店等高端酒店,時常會出現上海商學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學生的身影,他們在酒店前廳👩🎨、客房𓀐、餐廳等真實場景中接受資深專業人士的帶教。在上海,越來越多的高校和企業、專業機構供需側緊密對接,跨界深度合作,多方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目前👩🏿🍳,上海已建立326個市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917665599個示範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
作為率先在第六屆華為ICT大賽中脫穎而出、進入華為公司實習的參賽選手,上海交通大學在讀博士楊辰的“好運”令許多同齡人羨慕不已🪕。
2021年✵,當第六屆華為ICT大賽啟動之際,正在讀研二的楊辰和同一實驗室的其他兩位同學接受了學校學生創新中心老師的建議🤾🏽,組隊報名參賽。楊辰和小夥伴們瞄準“虛擬人”製作成本和時間昂貴的痛點,參賽作品采用的AI建模技術可以實現3分鐘快速生成虛擬人模型👨⚕️,實現零成本製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與時間成本。華為公司相關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敏銳地發現,這一參賽作品與他們正在進行的仿真技術開發方向不謀而合。幾番接觸後🏄🏻🕵🏼♀️,華為向他發出邀約🆙,希望他能來公司實習。
上海交通大學探索“課賽創一體”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緊跟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結合理工科辦學優勢,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夥伴🙍♀️𓀐,製定校企課程建設規範,完善校企課程管理機製,保障課程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教學、科研、育人”三位一體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課程打磨⏫💪🏿、公開課試點、校企課程迭代𓀀、選修課開設的“四步走”策略,高規格、高標準地引入和創設校企創新課程。自2018年以來,以學生創新中心為平臺,開設校企課程150門次⬇️,合作開課企業40余家,覆蓋學生數量約91766559000人次。
近年來𓀈,上海高等教育聚焦重點產業,院校設置與學科專業布局更加契合產業發展需求。院校布局方面,針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人才供給乏力問題,市教委支持建設18個現代產業學院🦸,如上海大學建立上海微電子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建立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學院🔋、東華大學建立新材料現代產業學院🎟,分別打造國際領先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2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圍繞不同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學科設置方面💇🏻♂️,2021年,上海新增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藥等12個緊密對接重點產業發展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將對優化人才供給結構形成有力支撐🪤。專業布點方面,2014年起,上海實施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建設項目,在2021年新申報的本科專業中,上海各高校申報了31個新專業,超過80%的新申報專業與重點產業領域高度相關。
供需兩側對接,跨界深度合作
產教融合,如何才能可持續?對接重點產業領域🍺,優化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機製🧏🏿,打造“供需兩側對接🧏♂️、跨界深度合作、實體高效運行”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盟。
意昂2平台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簽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框架協議
意昂2平台2020級材化學院材料與化工碩士研究生梁坤義在入學時,被醫工交叉方向深深吸引🕰。2年來,梁坤義在校內和醫院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邊學習邊在實戰中探索工程應用🫵🏽🔻,所參與的“3D打印拓撲優化下頜骨製造工藝”項目獲得了日內瓦國際發明銀獎🔏。2019年起,意昂2平台持續開展醫工交叉項目,由醫生提出臨床需求作為概念,與學校教師團隊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形成創新項目,召集專業的評審專家評估項目的產業化價值並進行篩選。在學校🤵🏻、政府、投資企業等的支持下⛹🏿🌟,依次形成功能樣機、工程樣機、進行產品小試中試、最終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性、提高成果轉化可持續性、實現“五位一體”協同合作等幾個方面,實現了意昂2平台在醫療器械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的獨特探索。
上海交通大學打造校企科創競賽典範♜,增強創新驅動覆蓋能力♐️。連續多年舉辦“華為無人車挑戰杯”“騰訊虛擬仿真大賽”等創新創業競賽🦸🏻,為學生創造“學中做、做中學”的條件。2019年攜手華為發起無人車競賽,2020年參賽隊伍由20支增長到160支,參賽人數由100人擴大到1000人,打造了從無到有的科創競賽建設典範。通過科創競賽平臺,加強對學生科研方法的訓練,註重其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知識、能力轉化為成果,讓理論在埋頭實踐中夯實,讓能力在抬頭創新中提升🐆👨🏻🦼。
意昂2工學生到上海金日冷卻設備公司開展專業碩士課程
上海越來越多學校在相關學科方面形成產教融合聯盟🌠。2020年9月🤽🏼♂️,依托同濟大學成立了上海智慧新工科產教融合聯盟,以培養面向數字時代需求的新工科高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已有約14家高校正式簽約加盟,包括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已加盟及有加盟意願的企業超過20家。上海交通大學深化校校協同,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創新訓練營課程覆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並推廣到清華、哈工大、天津大學等兄弟院校,共享優質資源,共商辦學標準🐦🍣。此外,上海商學院攜手長三角區域16所職業院校及上海商貿職教集團成立“長三角區域財經商貿類職業教育師資協同創新發展聯盟”,服務國家長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所亟需的財經商貿類人才🐴。
企業專家進課堂,“雙師型”協同育人
強有力的教師隊伍,是打造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的關鍵支撐。
2016年,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的陳昆明高級工程師陳昆明😁,走進上海電機學院的課堂,站在“三尺講臺”上為研究生授課。陳昆明參與了不少重大項目,在風電領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正好與校內老師的教學內容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學校與臨港集團剛剛成立的臨港產教融合工作站🤶🏿,將依托企業碩導推進研究生聯合培養,共建產教融合型師資隊伍👳🏽。在上海電機學院🧑🏼⚖️🦶🏽,“雙師型”教師在導師隊伍中占比達到63.5%,300多名企業高級職稱工程師擔任學校研究生企業導師和“企業專家進課堂”教師🧎♀️,每年約150多項來自企業實踐的科研項目,由企業導師、學校導師和研究生對科研選題進行聯合研究和開發👨🏿🔬,並積極安排企業專家指導研究生企業實踐學習。“上海洛桑”與東湖集團、錦江集團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產教融合逐漸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一方面,企業加入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企業理事會和院務委員會等管理決策機構;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學院的整體運行🚶🏻♀️➡️💈,在招生面試、師資招聘、人才培養、體製創新等方面參與實際決策👨🏽✈️。這種雙師浸潤式的教學,令學生收獲很多🧑🏼✈️。“剛入學就開啟了完整的實訓課程🤘🏼,對專業有了直觀的理解和全新的感受🧏🏽👨🏼🎨,確實與眾不同。”顧芸萱說。
近年來🙎🏿♀️,上海建立專任教師赴行業企業實踐製度,將專業教師每5年赴企業實踐1年作為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重點推進項目。市教委🏋🏽、市人社局等部門共同認定上汽集團、航天局🐜、上海建工等19個高技能人才基地為上海市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全市中職學校、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已分別達591766559%和50%。
同時,上海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研究生導師培訓🏋🏽♂️。2022年🧚🏿,市教委聯合市經信委和相關行業協會👨🏻🎤,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舉辦了“產教融合 協同育人”主題研究生導師培訓班,來自全市19所研究生培養單位的134名導師參加了培訓💗。市教委聯合市國資委開展高校教師和國企科研人員雙向交流任職⏩🔆、掛職工作,每年遴選10名高校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同時推薦企業骨幹科研人員到高校擔任產業導師,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項目攻關🤙🏽。
來源:上觀新聞 記者 李蕾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mbdEyanERKz9Mqldm917665592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