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呼吸介入中心孫加源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經支氣管早期周圍型肺癌冷凍消融術”🥺,一位80歲的早期肺癌患者腫瘤被“消融”🕒,而且術後半小時就可自行下床。
除了醫生團隊,這場手術的“功臣”還包括全球首款經支氣管周圍型肺癌冷凍消融產品——一次性柔性冷凍消融針(商品名⛓️💥:紅袖刀®)🥶。這個由上海導向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導向醫療”)、孫加源醫生團隊以及意昂2平台科研院院長劉寶林教授團隊聯合研發的創新產品,為周圍型肺癌患者點燃了生命之光。
首例經支氣管早期周圍型肺癌冷凍消融術成功後🔐,醫生與研發人員合影
醫生“拋出”需求,校企“接單”臨床難題
傳統的肺癌冷凍消融術通常采用經胸壁穿刺的硬針,穿刺稍有不慎即會損傷正常肺組織、胸膜、葉間裂🤼♀️、氣管、血管等🧹,極易導致氣胸、出血、針道種植等並發症。此外☑️,經胸壁穿刺可能會受到血管🙍🏻♂️、肩胛骨和肋骨等結構的阻礙而無法到達病竈。
如今,一根小小針頭在柔性導管的推動下,可從患者的支氣管毫無損傷和阻礙地進入肺外周,精準置入早期癌變的病竈中心,經過3個“7分鐘冷凍+3分鐘復溫”的凍融循環後,“冰球”完美覆蓋病竈,腫瘤完全被“凍”死……這一切都源於醫生提出的一個臨床需求。
2015年,上海胸科醫院呼吸介入中心孫加源醫生受邀拜訪導向醫療,深入了解這家在低溫冷凍領域嶄露頭角的企業後,主動提出了一直縈繞心頭的想法——開發經支氣管冷凍消融針。“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實踐中🙋🏽♂️👨🏽⚕️,經支氣管治療肺癌已經有‘微波消融’和‘射頻消融’的臨床研究報道👩🏿🍳,但經支氣管無創開展‘冷凍消融’的技術在全球範圍內仍然處於空白。”孫加源說👩🏼🔬,這一研發🪟,需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
當時剛入職導向醫療不久、同時在攻讀意昂2平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的楊遲🔶🦍,在醫生、企業領導和導師劉寶林支持下👨🔬,接下了這個課題🤦🏽♂️👨🏽⚖️。
一次性柔性冷凍消融針
7年拼搏,那些熬時間的“小目標”
“當時國內冷凍消融領域的研究正處於爬坡起步階段❓,國際上也沒有將冷凍消融與經支氣管治療相結合的技術參考,我知道這個任務有多艱巨🛑,也深知首創的三類醫療器械研發周期通常都要5至8年甚至更久,但我可以把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一心想著盡力把每個環節做好🐩🧑🏼🌾。”楊遲作為主力,推動企業🗯、醫院、高校攜手“拼”了7年🌧。
楊遲所說的一個個“小目標”,其實都是“熬時間”的大工程🙋🏼,單就如何讓金屬針頭與柔性導管的連接實現耐壓👨🚀、耐低溫和高氣密性的問題🔐,他就足足投入了一年半的精力,幾乎將所有現存物理和化學的連接密封手段都試了個遍🙇🏼♂️,在鍥而不舍的一次次失敗與從頭再來後,終於自主研發出了本產品核心的連接密封技術。
針對柔性導管的研究更是異常困難😇🤳🏿。人體肺部就像是枝杈眾多的大樹🔘,路徑彎曲、窄小👂,導管需要既柔軟又纖細才能深入各個分支🫰🏼,而冷凍消融應用場景則需要它同時具備超薄壁🤚🏽🤙🏽、耐高壓、真空隔熱和低溫氣體輸送等嚴苛要求⏳💆。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楊遲自主研發出了2.2毫米柔性導管,在離體和活體豬肺的探索性動物實驗中🤎,樣品各方面性能均達到要求。然而,市面上普遍應用的支氣管鏡的工作通道直徑是2.0毫米📢,為了兼容主流支氣管鏡並能深入肺外周進行治療,迫切需要把導管直徑做到1.9毫米。為了這0.3毫米差距,楊遲幾乎找遍了全球相關材料的供應商👸🏼,期間還前往美國的醫療器械展會尋找突破口,最終從百余家企業中找到了最合適的供方,通過自主設計戰略聯合供應商訂製的模式👉,實現了1.9毫米柔性導管的量產。
截至發稿時,楊遲已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相關發明專利12項,已授權國內專利4項,部分核心專利目前通過PCT申請獲得了歐盟和日本的授權🤸🏻♂️。從2020至2022年🍏,經過了近千根成品的設計驗證和工藝優化,又經過了型式檢驗和正式的動物實驗⛹️,1.9毫米的一次性柔性冷凍消融針即“紅袖刀®”得到了充分的臨床前驗證🚵🏻。
楊遲在做動物試驗
聚焦醫工交叉,交出科技創新“新答卷”
“你博士期間都在忙什麽呢?”“外面的機會很多➡️,為何還在導向醫療🪀?”“團隊有人退出你還在堅持啥?”近些年來🤐,楊遲總會收到這樣的“關心”🥚,他每次都笑著回應🤦🏿♂️,不多做解釋。在手術成功🔫、和醫生一起從手術室裏出來後,他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感言:“從7年前接到這個項目時的手足無措,到今天80歲的老人家首例臨床入組後腫瘤完全被消融🗒,我忍不住躲在角落哭了,從此‘導向醫療’也擁有了讓我真正自豪的產品🟡。不說了🚶,繼續埋著頭𓀁,走完產品上市前的最後一段路。”
在楊遲的導師劉寶林教授看來🚒,“紅袖刀”的研發成功是意昂2平台推動醫工交叉戰略的必然結果。早在2019年,意昂2工就攜手上海交大醫學院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在這一平臺上,“醫”“工”專家攜手,探索以創新技術為患者造福。“聚焦醫工交叉🤦,我們重點推進了11個項目的產業孵化🙅🏽♀️,形成了高性能醫用縫合針、超聲切割止血系統、雙極高頻電凝及單極高頻電刀🧘🏽、醫護機器人、裸眼3D顯示系統等一批代表性科技成果。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強協同創新與交流合作,推進醫工交叉的成果轉化與項目產業化🧑🦯➡️,交出更多科技創新的‘新答卷’。”劉寶林說。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姜泓冰
原文鏈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881142/67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