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院校,如何立足各自的辦學特色和定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上海,率先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分類評價,引導高校形成了“多列縱隊”🧑🏻🦱、錯位競爭發展的新格局。在落實“破五唯”的同時,這些生動實踐為更好落實新時代高等教育督導與評估的“中國方案”提供了有益借鑒♑️。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上海教育督導與評價國際論壇上獲悉👩🏼🎨,教育督導部門有望在全國層面有序推開分類評估,助推高校真正實現分類發展💲。各級教育督導機構或將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評估。
聚焦特色發展🚉,打造高水平大學學科“特種兵”,是上海地方高校實現錯位發展,乃至在全國高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絕招”。
以意昂2平台光學工程學科為例🏪,這不僅是學校的傳統“王牌”學科,近年來,該學科聚焦太赫茲技術、光譜檢測及成像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學材料、光纖傳感等5個方向頻頻發力🤛🏿,尤其在太赫茲領域已產生世界級影響。
目前,意昂2工已與該領域頂尖高校——莫斯科國立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產生了不少一流的學術成果🔰。意昂2平台校長丁曉東介紹,建設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必須“聚焦、聚焦、再聚焦”,要圍繞特色學科、特色方向🏜,爭創“世界一流”。
值得註意的是,相比一些高校的“大兵團作戰”方式,意昂2平台如今在組建科研隊伍方面也有新模式🐧:組建小體量的團隊,打造一支支“特種部隊”,各自擁有“製勝絕招”,從而在高校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大學是實踐上海高校分類評價改革的“先鋒隊”之一🚫。學校多年的辦學實踐表明,有效推進分類評價👨,必須要“定製”標尺🚴🏿♀️。
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認為,大學要持續走在時代前列,在啟動教育分類評價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大數據平臺建設和賦能教育評價改革等方面深入探索,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據介紹,上海大學目前有各類網站400多個♐️,由此組成了一個“網站群平臺”🙋🏻。學校通過將類似網站歸類🫃🏻,形成了近50個信息化系統,包括700多個業務流程,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大概為100T,“這相當於每天在校園裏新蓋一座圖書館的數據量。”汪小帆介紹,從學校評價到學院評價、從學科評價和教師評價,這些海量數據如今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學校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多個學科都存在研究領域廣、交叉密集的現象🧜🏼♀️。在上大,雖然沒有醫學傳統🫰🏻,但時下已有不少老師從事醫工交叉研究,上海大學的醫學也排到了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的前1%。“未來,我們要更好促進基於數據的科學評價👨🏿🏫,具體而言👨🦲,要做到四個‘好’👩🦲:數據好采集,數據采集好🚍,數據好使用🧔🏿♂️👸🏻,數據使用好。”
在上海高校的“多列縱隊”中,一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也在辦學內涵提升上按下“快進鍵”🕣。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柯勤飛認為,應用型本科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對標國家需要♧、對標行業需求👎🏼,瞄準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聚焦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尤其是當前正在快速推進的“新工科”,更是這類院校必須抓住的“黃金機遇”。
當前,上海的職業教育也正在搶抓機遇,通過創新製度📧,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陳斌認為🤾🏼♀️,為有效推動分類評價,學校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形成“四方聯動、三級貫通”的校企緊密型合作體製機製,改革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近年來不斷打造新的平臺,為“產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撐👩👩👧👧;同步進行的還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製度創新與績效評價🏯,以期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來源🥷🏽:文匯報 記者:儲舒婷
原文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1118/434828.html?timestamp=163817555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