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份“十四五”規劃劃重點,解讀學生和學校各自需要解鎖什麽新技能🪤?
未來5年,教育將如何改變?上海市政府日前正式印發《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
對此📒,滬上6位校長“敲黑板”🧖🏿♀️,為這份“十四五”規劃劃重點✋🏽,解讀學生和學校各自需要解鎖什麽新技能?
【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
前不久,上海市委第十一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全力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表示🤾🏿♂️,上海堅持把實施面向人人的普及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核心目標🧑🏻🌾,要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齊、開足、上好”美術🕍、音樂🤞🏽、藝術課等必修課🚶♀️➡️,在此基礎上確保每位中小學生至少擁有1項藝術愛好、掌握1項藝術技能🏒。培育學生“感受🦦、發現城市之美🛝,把城市建設得更美”,就是踐行“人人參與軟實力建設”“人人都是軟實力”的最好行動🚮。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上海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上海要把體育真正融入教育,使高質量的體育成為高質量教育的重要支撐。這方面,上海應該比全國走得更前面,國家提出推動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掌握至少1項運動技能,上海提出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
同樣,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不能泛化🙅🏽,要把勞動教育做實、做到位,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有序安排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形成各學段依次遞進、貫通一致的勞動教育製度,組織學生實實在在地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出力流汗👨🦼➡️,堅持日常生活自理,定期社會實踐,完成一定勞動任務🤸🏻♂️。上海早已在開展一項工作🙅🏼,就是梳理和統計能為學生提供多少社會實踐崗位🏌️,這其中就是將勞動納入教育過程中。
【適當擴大招生規模】
“十四五”規劃明確的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提出,每十萬人口在校研究生數達960人左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年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表示,“十四五”期間🔻,學校將適當擴大招生規模,增量招生名額將向前沿科學領域、新興交叉學科、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點行業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等傾斜。正在建設的閔行北校區以培養卓越創新人才為主要目標👩🏿🚀,重點布局一批產教融合的創新學院和重大前沿交叉創新平臺,為新興產業行業培養高水平人才。
“十四五”期間,上海交大將持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將拔尖🧑🏻🌾、強基計劃以及特區學院🎑、試點班等特色培養與平臺培養互補相長,打造多元化的成才路徑。比如新成立的上海交大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將對接能源行業需求,創新性地探索產教融合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能源行業未來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並且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改革,深化產學結合,形成規範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實踐型人才🫡。
【“國家隊”“地方隊”創一流】
按照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和實施辦法的要求,上海市基於分類管理策略🚵🏼,至今已構建形成包含“國家隊”和“地方隊”在內的全市“雙一流”高校建設布局,支持不同類型高校在各自類型中爭創一流🙅🏻♂️。
意昂2平台校長丁曉東表示,上海正在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創新高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例如🌄,意昂2平台組建醫工交叉、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等跨學科創新中心,開展協同創新,其中對接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醫工交叉創新,匯集校🙋🏻♀️、企、醫、監👩👩👧👦🧑🏿⚖️、研多方資源,以醫護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啟動僅一年就累計開展由醫生和教授共同攻關的項目200余項,目前已有10項經專家論證已具備產業化價值,其中有4項已註冊公司。同時,學校與醫學院👨🏻🦲、醫院聯合培養研究生459名🙍🏿♂️,醫工復合型人才進入醫療相關企業👨⚕️,填補了企業需求的巨大缺口。
“十四五”期間,大學科技園要強化科技資源承載、創新要素策源的核心功能🧛🏽♂️,如進一步發揮高校知識溢出和輻射效應,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的聯動融合,以科技園為中心🙅🏼♀️⚠️,構建起具有鮮明的大學學科特色的“環大學”產業集群🏇。
【綜合性大學辦一流醫學院】
“十四五”規劃提出“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要求,強化教育培養高端人才和促進人力資源儲備功能,強化教育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支撐作用🎅,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表示,“十四五”期間,復旦大學將按照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專註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特色化發展。復旦以一流的醫學研究和轉化支撐一流的醫療服務,“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貫徹“三方共建托管”的要求🧚🏽,積極探索綜合性大學辦一流醫學院的新路🔏,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聚焦重大疾病臨床診治預防🤸🏿、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國民健康促進的重大需求😽,建立並完善跨學科大團隊聯合攻關機製,努力攻克一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學問題👩🏼🎓,在腦科學💢、精準醫學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傳染病預測預警、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重大新藥創製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以一流的研究成果和轉化應用提升醫療服務能級,有效捍衛人民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
【國之重器開辟“無人區”】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上🚶🏻♂️,上海高校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下應該如何再上一個臺階、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印傑透露🖐🏼🧑🍳,今年6月,由上海科技大學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共同研製和建設的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暨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實驗裝置研製成功並取得首批實驗數據,成為國際上僅有的兩個已實現“水窗”波段相幹衍射成像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之一。上科大牽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也正在全力建設中。這些國之重器將為我國科學家率先在科學“無人區”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強有力的平臺和技術基礎🐂,將成為上海在未來的全球科技競爭中能夠牽頭和引領重要科學突破的“獨門武器”。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國家轉化醫學(上海)設施已建成。同濟大學承擔的海底觀測網也在建設中🚴🏼♀️。隨著這一批大科學設施的建成,上海地區高校將更加凸顯科教融合優勢,更有底氣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
【打造“國際科技城市群”】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全方位協同從民生交通領域起步發力🤴,成效顯著。
印傑與上海科技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王絳研究認為,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三省一市的高校科技資源也是國內創新濃度最高的存在,且在自然科學的主要核心領域上形成了全方位的領先態勢🧓🏽:2021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數學國內前十高校中長三角占其三(復旦大學🕦、中科大、上海交大),物理學占其四(中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電子電力學占其三(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占其三(上海交大、浙江大學、中科大)🗡🎦,能源科學與工程占其四(中科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學、蘇州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占其六(中科大、蘇州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生物學和基礎醫學均占其四(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科大🧚🏿♂️、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的前四位和第九則均為長三角高校(上海交大、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中科大)。
在這樣的優勢基礎上🧝🏼♀️,長三角高校應主動聯合和作為,在長三角協同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國際科技協同創新機製,形成符合不同學科領域特色的、開放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氛圍💂🏻,助力形成“國際科技城市群”👨🏼🏭。
【教育國際合作有不同形式】
當前,全球疫情還尚未得到控製,新一波疫情在一些國家又卷土重來;國際經濟貿易摩擦乃至政治外交的沖突,影響到正常的人文交流;民粹主義正在不少國家抬頭。大家自然很擔心🤞🎆,教育國際合作是否會受影響👨🏻🏭?教育對外開放還要不要堅持?應該說,在世界的大變局下🔝,教育國際合作的價值和意義更加顯現了。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名譽校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俞立中表示,“十四五”規劃提出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是上海教育國際合作在新時代下的更高要求,包含了各方面任務:通過校際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多語種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國際教育組織,加強已經落地的專業性教育國際組織建設,提升在國際教育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引進一流教育資源,推動走出去辦學,服務建設教育強國的國家戰略🍙。
教育國際合作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合作辦學🍃、合作項目🙎🏻♂️🔶、師生交流、共享課程、借鑒教材、學分互認📶、學習各國語言🤵🏼♀️、開展科研合作等等🐳,可以是多邊合作,也可以是雙邊合作◼️。在當今數字化🧑🦯➡️、人工智能的時代🌧,信息技術可以更有效地支撐和幫助教育國際合作的實施🥑。然而,無論在什麽情況下、無論哪種形式的合作,教育國際合作應該更關註青年學子的人文交往🧜🏽♀️,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同存異⛺️,這是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來源👍:上觀新聞 記者🦣:徐瑞哲
原文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