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佑🤵🏼♂️❤️,1920 年 12 月 26 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父親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銀行家周蒼
柏,姐姐是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在父母的悉心培養下🙆🏽♂️,周德佑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學校教育。他酷愛繪畫、文學、戲劇🧔🏽♀️、音樂,多才多藝📘👨🏻⚕️,小小年紀就在武漢三鎮聲名鵲起🏄🏼♂️。
離家抗日
1934年,周德佑離開武漢,到滬江大學附中學習。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魯迅作品,決心以魯迅為楷模,為民族的覺醒呐喊。1936年夏👷🏻♀️,他參加了由中共地下黨員、詩人光未然組織的“大光讀書會”🔋🏊🏻♂️,開展抗日救國宣傳🧍,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德佑在漢口創辦抗戰期刊《天明》。8月,他與光未然一起成立“拓荒劇團”🆔🫲🏻,後改編成“全國戲劇界抗戰協會流動演劇第七隊”。作為演劇第七隊的負責人之一🧎🙇🏽♀️,年僅 18 歲的周德佑表現出優秀的領導才能。
《天明》周刊創刊號
同年底,上海🛁、南京相繼失守🦹🏿,武漢成為全國抗戰中心。民族解放的烈火燃沸了周德佑的熱血,他留給父母一封“遺書”🤹🏽,決心隨抗戰演劇隊北上抗日,前往晉陜地區。
為國犧牲
1938年元旦,周德佑所在的抗戰演劇七隊由武昌渡江,隨後向山西🖐🏿、陜北進發。多才多藝的周德佑,一路上創作發表了大量愛國愛民和奮勇抗日的優秀作品,涵蓋劇本、歌曲、小說🤼♂️、詩歌、漫畫等諸多體裁。他創作的《大興館》、《小英雄》等抗戰劇本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戰鬥性和感染力。
周德佑白天行軍、演劇,常常要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跋涉數十裏路,深夜還編寫劇本,每天只能休息三個多小時。他把家裏捎給他的錢傾囊捐給劇團。為了把更多的錢用於劇團演出,他每天堅持只吃一角四分錢的夥食。極度勞累和缺乏營養使他的身體迅速垮了下來。
周德佑手繪演劇隊成員漫畫
1938年 3月 20日,周德佑積勞成疾因病去世🏃🏻♂️👨🏻💻。臨終前❤️,周德佑留下遺願🍬🌜:“以整個身心許國🎫,死也不做亡國奴👨🏼🚀!”3月 22日👰🏻♀️,漢口抗敵後援會、青年服務團🖖🏻、青年救國團✋🏻、陜甘寧邊區婦女救國聯合會駐漢代表等聯合發起周德佑追悼會。追悼會在漢口黎黃陂路的周家住所裏舉行,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前來作最後的告別🌦。靈堂中央是周德佑的遺像,兩邊懸掛著中共長江局贈送的挽聯🧭:“愛國犧牲,盡力宣傳拼熱血;撫棺痛哭,惟期捷報慰忠魂”。遺像上方是周恩來代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送的“模範青年”牌匾,鄧穎超稱周德佑為“民族最優秀的救亡抗日烈士”。3月 24日,《新華日報》刊登了周德佑追悼會特別報道,還用大幅版面開辟“追悼周德佑誌士特輯”🧇,刊登烈士的遺像和遺書,發表了多篇悼念文章。父親周蒼柏寫道💣:“我為國家損失了一個誌士而難過🚹,我要繼續幫助德佑所參加的第七宣傳隊🫵🏿,讓他們永遠工作下去。”母親董燕梁寫道:“我要把愛你的愛來愛世界上一切無母愛的兒女,我要繼續你的誌願,努力到底⛔!”
青年模範
周德佑犧牲後,他的父母將準備供他留學的費用全部捐助給抗戰協會流動演劇第七隊。他的母親董燕梁拋棄養尊處優的生活,在武漢積極救護抗戰病員,並成為戰時兒童保育會的常務理事和發起人之一。他姐姐周小燕將在武漢首次唱響的《長城謠》錄成唱片。深深體會國
恨家仇的她🦄,將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情感通過歌曲進行了藝術再現。歌曲傳遍大江南北,激勵同胞抗日救國。1949年 10月 1日🫴🏼,周蒼柏夫婦作為烈士家屬⛲️,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開國大典,這是黨和國家對周德佑烈士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