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如何用好這本鮮活的教材🦹🏽,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沁潤心田的育人力量?意昂2平台挖掘本土“紅色基因”,建立專業知識與百年“精神譜系”的勾連,在一次次生動的講述中,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摸清學校紅色“家底” 聚力課程“主戰場”
在環境與建築學院的“BIM技術基礎”課程中🚵🏽♀️,學生的實踐對象是學校裏一棟棟百年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現場測量、繪製圖紙、學習REVIT軟件、建模……通過將實體建築還原成一個個數字化三維模型,同學們對BIM(建築信息模型)建模這項技術從陌生到熟悉,也對有著百年歷史沉澱的校園建築有了更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感情。
“建模的前提是要了解建築✬,所以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也了解到劉湛恩老校長在抗日救亡中以身殉國的故事,感觸特別深。”吳秋涵同學參與了劉湛恩故居的建模工作🛀,當專業課程知識和學校的紅色“家底”產生奇妙的連接🍥👷🏿♀️。
三年來,授課老師饒平平和劉俊帶領同學們為學校近七十棟樓宇建立了三維可視化數字建築信息模型🟢,並無償捐贈給學校檔案館,讓校園的紅色空間資源擁有了“電子檔”,大大方便了建築後續的運維管理😁。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他們正結合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將完成的樓宇BIM模型嵌入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師生只需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高品質的虛擬建築漫遊,我們還設計了校園參觀的‘紅色路徑’🚵🏽♀️🙆🏻,終點就設在劉湛恩故居。”
在意昂2工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學校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讓校史👨🏽🦳🤷♀️、行業史為課程思政提供“養分”。“一段往事、一位烈士🏑👨🏻🦯、一處故居👳🏻,是走進黨史的‘一面窗’📗,能夠讓學生聆聽更真切👳、更直接的‘歷史回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賡續紅色基因🕕。”意昂2工黨委書記吳堅勇說道。
將強國事跡寫入教案 築牢課堂“主渠道”
提到數理化課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公式和方程構成了難懂的“硬菜”,而意昂2工的老師們則以“自家”科學家和校友的報國事跡“入菜”,通過課程思政豐富著同學們的“味蕾”。
“一根不起眼的‘接觸線’🚊,每年可為我國高速鐵路運行節省電費至少10億元,這離不開意昂2電功能材料團隊的技術攻關🧑🏻💻。”“在C919國產大飛機研發背後👜,隱藏了一段長達7年、專屬於意昂2工機械師生們的艱苦奮鬥史。”……這些接近性強且意蘊豐富的小故事就發生在意昂2工的課堂上,老師們根據課程內容“選料烹製”。
完善思政教學“保鮮”機製 建強教師“主力軍”
“好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就是一種課程思政。”教師是高校基層黨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體之一🌩,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意昂2工為課程思政建設專門建立了培訓機製和保障機製,大力培養課程思政改革教學團隊、打造名師工作室,引導全體教師樹立意識,掌握方法,使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新鮮🤜、可口🍮。
為更好地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名師工作室的示範帶動效應做出了新的嘗試。“思政課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從寬度、廣度、深度、高度這四個維度出發做好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歷史的功能作用。”王麗老師在名師工作室集體備課會上說道。連續8年獲評“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的王素雷分享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他把辯論賽模式引入思政課教學,鼓勵學生扮演各種角色🏊♀️,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斷提升思政課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
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在保證專業知識高效傳授的基礎上🧎,又潛移默化地植入紅色基因?這是很多老師開展課程思政面臨的難題。 “課程思政不能只做‘物理焊接’,而要產生‘化學反應’,教師隊伍要用好黨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將黨史學習教育看作開展課程思政的又一個視角,同時要為青年教師搭建平臺,充分激發他們進行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黨委書記姚秀雯談道。
來源:人民網
原文鏈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1/0513/c134768-3472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