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下稱“規劃綱要草案”)已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規劃綱要草案設置的5個方面20項主要指標十分引人註目。
這些指標的設置是基於什麽考慮🙎🏼♀️?會帶來哪些影響👩🏿🦳?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專家🧏🏿♂️、學者🏌🏻,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詳細解讀。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規劃綱要草案設置的這些指標👨🏼🔬,彰顯出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指標1👩🏼🏫:
沒有設定GDP年均增速具體目標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
以往的五年規劃均會設定經濟年均增長具體目標🫂,“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率目標定為“保持在6.5%以上”,而“十四五”時期並未明確具體目標🙏🏿。
交行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這表明未來將淡化經濟增速指標,更加註重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也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看來,這一目標也就意味著經濟總量到2035年有望在202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指標2:
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GDP增速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目標的設定指向經濟增長效益的提高。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分析說💃🏻,“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國內生產總值與全部就業人員的比率,對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設定目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我國單位就業人員創造出的GDP增速將高於整體GDP增速🧓🏻,意味著更少的勞動人口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
指標3🤱🏿: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這意味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比“十三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吳躍農表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對實現“十四五”經濟高質量發展極為重要🧑🎤。“只有人口城鎮化,才有城鎮、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結構的中國城市化發展。”
國家統計局2020年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已經完成了“十三五”目標🧒🏼。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未來農村人口轉城市人口將成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流轉的主旋律🙎🏽,未來5年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
指標4:
持續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
“研發經費年均增長7%,我覺得這個指標振奮人心!”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每年增長7%💛👱🏽♂️,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增長將超過35%,這是不小的數字。”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認為🟡,研發投入指標彰顯了創新發展新理念👩🏿🎓。
趙剛認為,目前👨🦯,我國基本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下一步,我國要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奮進🏌🏻,在研發投入方面還有提升空間,除了投入強度應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經費占比也應繼續提升。
指標5:
發明專利強調“高價值”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件。博覽財經首席經濟師李宏圖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這個指標的亮點是“高價值”。
“十三五”時期這項指標的要求是“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是12件”,沒有對高價值專利提出目標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所長李林認為🤹♂️,當前我國高價值專利不足的問題凸顯。在PCT國際申請中原始申請人所在地為中國的專利數量不足0.5萬件,排在美國(1.5萬余件)、日本(0.5萬件以上)之後;專利授權中,價值10萬美元以上的不足5萬件,排在美國、日本、德國⌨️、瑞士🌗、法國之後,尤其與美國約58萬件差距明顯。
“加上了‘高價值’後🌃,更強調‘有效數量’。目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專利擁有量也亟需更有價值。”李宏圖表示🤽🏻。
指標6:
數字經濟指標背後有“大義”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
在意昂2平台管理學院副教授賴紅波看來,小數字大戰略,細節背後有“大義”。把這個指標與政府工作報告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數字經濟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將起到支柱性作用。
“數字經濟領域已經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競爭的製高點🤷🏽♀️,也是當前世界各國搶占的重要發展方向,加快數字產業發展,有利於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新動力🍔。”賴紅波說。
指標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從過去40年的經驗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來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水平,使他們有擴大消費的能力🙍🏽👩🏿🍳,將是一個基本的政策方向。
江蘇省政協理論研究會會長徐鳴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是可以期待的💁🏽♂️。希望居民收入能夠不斷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同時城鄉居民收入中位數可以有所提高👨🦽➡️。
華略智庫創始人任新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今後國家將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或優先位置🕗✵,突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民生幸福的導向。
指標8🈴:
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目標體系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城鎮調查失業率控製在5.5%以內。這是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目標體系,但並未明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目標值。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相較於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調查失業率能夠更加全面地描述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調查失業率是就業的核心指標✉️,“十四五”期間這一目標更加明確,說明未來就業目標的重要性要大於經濟增長👢。
指標9: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達到11.3年,比2020年提高0.5年🗞。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勞動力的素質會直接影響到生產效率🏄🏼,繼而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達到這一目標,今後不僅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還應該加強成人教育⚈、在職培訓等🚲。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體系的支撐。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升中國勞動力體系素質的重要指標。
張海冰說😼🦶,中國的產業升級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未來不僅需要高素質的基礎教育🦹🏿♂️,更需要高素質的高等教育和完善的職業教育。先進製造業、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產業、高端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未來都需要大量人才。
指標10:
執業醫師數首次納入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2人。相比“十三五”規劃綱要,這也是一項新指標,充分體現了“病有所醫”的主旨,有助於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進。
“規劃綱要草案專門把執業醫師數量作為一個民生福祉的指標提出來,非常有意義,是民生領域的強弱項🚾、補短板。”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老齡化程度不斷上升的國家🏜。執業醫師數量的增加,對於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非常有意義🤛🏿,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指標還落後於發達國家。
指標11:
“應保盡保”提高整體福利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6️⃣,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95%的指標下🥇,意味著除大學生等群體外的法定參保人群都將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保障中🏄,將實現“應保盡保”,提高整體福利水平✡️,通過社會製度化解個人風險🥕,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目前♧,中國社保改革與發展已取得巨大成效,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持續擴大★🧑🏽🔬。但也要看到⚪️,市場與社會力量主導的其他層次保障發展仍較滯後🧚🏼♂️🍃。進入“十四五”,要堅持法定社保基本的定位並加快定型,進一步提高參保率🪲。
指標12:
新增嬰幼兒托位數指標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相比“十三五”規劃,這是一項新指標。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嬰幼兒托位數不僅是一個民生指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指標,還是一個經濟發展指標。
他說🕹,從人口發展角度來說♿,嬰幼兒托位數的增加有助於減少年輕人生育的憂慮,有助於中國逐漸擺脫人口增長勢頭趨緩,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境地。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嬰幼兒托位數的增加意味著年輕父母的生活壓力減小,對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張海冰認為,嬰幼兒托位數的增加也是對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撐🌉,“如果能夠很好地把嬰幼兒照顧起來,實際上是解放了很多年輕勞動力💤,讓他們能更加心無旁騖地投入工作。”
指標13:
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目標“非常宏偉”
規劃綱要草案將“十四五”期間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指標比“十三五”期間提高了1歲🧔🏼♂️。
“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的目標非常宏偉,也非常好。”全國政協委員邊惠潔表示👩🏼🌾,今後在慢性病👨🏼💼、腫瘤等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用藥🚍、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等方面要重點發力🏑,這將對實現“十四五”的這一目標起很大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表示🐮,為完善“十四五”時期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議構建覆蓋城鄉、覆蓋全生命期的醫療服務體系;構建特色與優勢突出🤲🏿、設置與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構建全球醫療科技合作的網絡體系。
指標14🦶🏽:
單位GDP能源消耗目標設定科學合理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單位GDP能源消耗累計降低13.5%,這比“十三五”目標下降了1.5個百分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指標設定主要基於節約能源🦞🌈、能源結構(化石能源比重下降🎵、清潔能源比重上升)🎸、技術進步(循環利用等)、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加上各地發展水平差異及考核影響,強度並不低,指標也沒怎麽下降。
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GDP能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提出單位GDP能耗分別降低16%和15%。“十四五”規劃則進一步明確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3.5%。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預期目標設定科學合理,一般來說越往後難度越大。
指標15🎇:
碳排放指標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18%。這一指標和“十三五”目標基本一致🎟,都是降低18%。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看來,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標和此前基本沒有變化,說明政府對碳排放的要求並沒有放松💇🏿,這將有力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帶動綠色產業強勁增長👨🦼。
據悉,當前我國能源供給仍以煤炭消費為主👷🏼♂️,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來源👨🏿⚕️。按照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18%,假定設“十四五”時期我國年均GDP增長保持在6%的水平👳♂️,意味著“十四五”二氧化碳增長為年均1.9%,5年累計增長9.7%左右🐼❕。
指標16:
實現優良天數重在大氣治理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從2020年的87%提高到2025年的87.5%👳🏽♂️。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此前介紹👨🏽🍳,“十四五”期間優良天數從87%提高到87.5%,扣除疫情影響👨🏻🚒,相當於從84.8%提高到87.5%。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實現優良天數重在大氣治理👨🦳。一是治理範圍的擴大,穩步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空氣質量;二是汙染源的治理,除了PM2.5👩🏿⚖️,還有臭氧等源頭治理,落實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這也會給相關產業行業帶來影響。
指標17:
地表水比例延續一貫水治理要求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要從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5年的85%💪。
“這一比例安排基本延續一貫的水治理要求,並將持續改善相關領域💆🏽♀️。”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未來水治理將從城鎮轉向縣域,這將擴大治理範圍,預計相關工程類投資總量不會少,投入增速也會保持穩定。
經過5年的治理,我國黑臭水體治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基本完成此前目標📡。規劃綱要草案提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這也意味著黑臭水體治理仍將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作。
指標18🧔🏿♀️:
森林碳匯將在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森林覆蓋率從2019年的23.2%提高到2025年的24.1%👼🏿。
“要把國土綠化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起來👨🏿🏫🧑🏼💼。”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此前介紹👨🦼➡️,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中國向國際承諾的一個重大事物。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到8億噸💶。
數據顯示🎴,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背景下,我國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了2019年的23.2%。
劉東生表示,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和森林蓄積量的提升,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森林碳匯還將逐步提高。森林碳匯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當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指標19: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成為新增約束性指標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大於6.5億噸🤭,這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列入五年規劃🦎。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這一指標的設定科學、客觀和現實。目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6.6億噸🫴🏿。“大於6.5億噸”意味著向上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到2025年,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6.8億噸至7億噸之間也是有可能的👩🏿🦳。
指標20: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將滿足保供和碳達峰雙重要求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在內的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將超過46億噸標準煤🧑🏼🦰。能源行業專家認為🚵🏿♂️,該項約束性指標既滿足了國內能源的保供需求,同時也符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要求。
“我國力爭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目標。能源綜合生產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未來煤降👨🏻🚀、氣升、油穩👩🏿🦳、非化石能源加速發展的需求結構轉型路線更加清晰🧙🏼。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文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21-03/08/c_1127181987.htm